千年菩提,缘起性空

博主学疏才浅,但热爱佛法。身为理工科出身,读书学习虽求认真,但附带僵化。这些文章基本是学习笔记和总结,错误难免,望博友们批评指导。

缘起性空

        释迦牟尼佛为了寻找生老病死等痛苦的解脱之道而出家,经过六年的学习和苦行,在菩提树下入定四十九日后豁然大悟,创立佛教。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,就是围绕着有什么苦,为什么苦,如何消灭苦,即佛法的四圣谛: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四谛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缘起论,即缘起性空,性空缘起。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,佛教以缘起解释世界、生命及各种现象,也可以说,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到的就是缘起性空。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,既非凭空而有,也不能单独存在,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,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,事物本身也就消失,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,本性是空的,如果自性不空,则不能有,这就是“真空生妙有”。著名的缘起偈就是说缘起性空的:

诸法因缘生,
缘谢法还灭,
吾师大沙门,
常作如是说。

 

综观佛教,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:第一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,这是佛教哲学和辩证思维方面。第二是关于因果与修行方面的,这是佛教的实践方面、宗教方面。当然,这两大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。概括讲,佛教的基本教义,主要是:缘起、法印、四谛、八正道、十二因缘、因果业报、三界六道、三十七道品、涅盘,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。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,三法印、四圣谛、八正道、十二因缘等教法,都是为了诠显缘起思想的根本教理所作的方便教说,《楞严经疏》说:“圣教自浅至深,说一切法,不出因缘二字”。可以说缘起论以“法印”为基础,以“十二因缘”、“四谛”、“八正道”为中心思想,所有佛教教义均以缘起论为依据。

缘起论

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。因即因素,缘即条件。缘起论的内容即因、缘、果。凡果必有因,怎样的因便产生怎样的果,因果必相应。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、恒常性,必须靠“因、缘”和合才有“果“。缘起所阐述的,就是因、缘、果的关系,因、缘、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,没有绝对的独立性。

  • 果从因生
    缘起的先决条件是“因”,有“因”再加上“缘”,条件具足,才能生“果”。“因”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、内在的条件,是生果的直接力;“缘”是外在的条件,能助因生果,是生果的间接力。所以,万有诸法之所以存在,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缘,这就是“果从因生”。
  • 相由缘现
    “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”,这个“境”就是因缘,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,本身并无自性,所以说“缘起性空”;由于无自主性,所以能随著缘生而现,缘灭而散,因此说“相由缘现”。
  • 事待理成
    宇宙万法的生起,必然是要有因有缘,但是在因缘果报的生起上,还有著普遍的理则,也就是因果的法则。譬如: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;种瓜不能得豆,种豆不能得瓜。“如是因感如是果”,违背了这个“理”则,便不能成其“事”,所以说“事待理成”。

三法印

三法印即“诸行无常印、诸法无我印、涅槃寂静” 。在《佛教哲学大辞典》中如此解释:
赋予佛教思想特征的三种法印。法印是佛教的表征、证据之意。谓“诸行无常”、“诸法无我”、“涅槃寂静”三者。三法印再加“一切皆苦”,是谓四法印。具备三法印或四法印,则可证明其教义为佛教。“诸行无常”是谓世间事物不断变化、流动之意。诸行的“行”是形成之意,即我们所认识的现象世界是依原因、条件而存在,或生或灭。“诸法无我”是谓存在的一切事物,并没有所谓“我”(atman。阿特曼)的固定实体。诸法为无我,故谓诸行无常。“涅槃寂静”是谓吹灭贪、瞋、痴等烦恼之火的状态、开悟的境地。“一切皆苦”是谓世间一切皆苦,分明是“诸行无常”、“诸法无我”,却又执着于实体有我而苦恼,故谓“一切皆苦”。苦又包括肉体与精神的痛苦。释尊亲身体会且教示弟子们所应追求的目标,即“涅槃寂静”,至于“诸行无常”、“诸法无我”、“一切皆苦”悉视为是到达“涅槃寂静”的实践习修观。

  • 诸行无常: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,因缘所生的诸法,空无自性,随著缘聚而生,缘散而灭,是三世迁流不住的,所以说“无常”。
  • 诸法无我:一切法并无独立的,不变的“我”的实体,一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,彼此相互依存,并无“我”的恒常不变的实体与自我主宰的功能,所以说“无我”。
  • 涅槃寂静:这是灭除贪、瞋、痴三毒烦恼,达到身心俱寂的一种解脱境界。“涅槃”就是四圣谛中的“灭谛”。“寂静”是远离烦恼,断绝苦患,也是涅槃的代名词。

涅槃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,佛陀成道之初曾说:“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执著,不能证得”,众生从无始以来,因为“我执”之故,起“惑”造“业”,因“业”受“报”,于是流转生死;“我执”若除,则惑、业不起,当下即能证得涅槃实相。佛陀宣说三法印,就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我执,以引导众生出离生死之苦,而得涅槃之乐。

四圣谛

佛陀因证悟“缘起”而成佛,但因缘起深奥难解,所以佛陀在初转法轮时,特以“四圣谛“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。“初转法轮”的主要内容是“四谛”、“十二因缘”,这也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。

四谛,又叫四圣谛。“谛”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,意译为“不颠倒”,引申义就是“真理”。四谛是指苦、集、灭、道,四谛告诉人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,四谛奠定了佛教教义的基础,可以说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学思想都与四谛有关,都是为了从某一方面为它论证。

  • 苦谛。我们所在的这个(po suo shì jiè)婆娑世界,时时处处充满痛苦,如生、老、病、死。
  • 集谛。指出了人生之所以“苦”的根源。集是众多汇集的意思,就是说众多痛苦的因,能招集众多生死苦果,故名为集。简单地说来,众生一切痛苦都源于三项根本原因,即贪、嗔、痴三种本能的烦恼。
  • 灭谛
    佛陀不单指出了人生苦恼的现象和原因,更清楚地说明这些现象是可以消除的,这就是四谛中的第三条真理 ——灭谛。
    四谛中的灭是梵语“涅槃”的意译,梵文和巴利文认为涅槃是熄灭、止灭或吹灭的意思,表示火的熄灭。贪、嗔、痴被佛教视之为三毒火。
  • 道谛
    佛陀为人们解脱痛苦,到达彼岸提供了方法,这就是四谛中的第四条真理——道谛。

八正道

八正道是指获得最终解脱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,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具体内容。八正道最初是释迦牟尼佛针对婆罗门教、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修行方法。在他看来,苦行主义是对自我施加折磨,不会带来什么收效,而享乐主义沉迷于寻欢作乐的生活,更会通向毁灭之路。就此,他提出了不苦不乐的中道,就是八正道。

  • 正见
    正确的见解,就是对缘起论、四圣谛等佛教教义理解信服,并坚定不移地信奉。这是八正道中最根本的方法。
  • 正思维
    正确的意识或观念,断除邪恶的欲念,生起正当的欲念。。
  • 正语
    纯正清净的语言,合乎佛法的言论,也就是不说谎、不谩骂、不诽谤、不恶语、不暴语,而使用友善纯洁的词句。
  • 正业
    正当的活动、行为及工作,也就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,不作一切恶行。正语、正业这两个阶段,一旦登上这个高度,就已取得了相当了不起的自制能力,修行的前景就会变得清晰、宽阔。
  • 正命
    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,
    正当的谋生手段。就是按照佛教的标准来谋求生存的必需品,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。
  • 正精进
    正确的修行,使自己的身心臻于完善。。
  • 正念
    不生邪恶之心念,称为正念,反之则是邪念。正确的思维,牢记佛法,念念不忘佛教真理。
  • 正定
    身心寂静,正住真空之理,决定不移,是名正定。对佛法有坚定不疑的定见,专心一志精进的修行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